民国之文豪崛起 099【谈文学创作】(1/2)

小说:民国之文豪崛起 作者:王梓钧 更新时间:2023-07-04 06:12:17
  “周先生,周先生!”

  周赫煊还没踏出校门,便听见后面有人喊他。转头一看,却是个戴眼镜的青年,他笑问:“你好,有什么事吗?”

  “我叫沈从文,特别喜欢周先生的作品。”沈从文。

  周赫煊笑道:“原来是沈先生,我看过你写的文章。”

  沈从文喜不自禁:“先生也知道我?”

  “当然,志摩他们对你评价都不错。”周赫煊道。

  沈从文喜欢追星,追逐文坛巨星。他自家贫,13岁就开始独立,当过兵、做过文书,甚至一度沦为混混流氓,跟进步青年什么的毫不沾边。

  直到在北大接触新思想,沈从文才真正觉醒。他崇拜那些才华横溢的名家,试着给鲁迅、郁达夫、徐志摩等人写信请教,一步步学习写作,最后终于形成自己独特的文风。

  如今的沈从文,只是个刚刚崭露峥嵘的角色,甚至连养活自己都困难,前两个月还住在破庙改建的宿舍里。

  胡也频和丁玲也追上来,热情地自我介绍,大家算是认识了。

  “周先生刚才那番话,是认真的吗?”胡也频问。

  “哪番话?”周赫煊道。

  胡也频:“禁止学生们在北大校内宣传进步思想。”

  周赫煊笑道:“请加个‘公开’二字,他们如果私下讨论,我也管不着啊。”

  此言一出,胡也频、丁玲和沈从文都笑了,心里的不满也完全放下。

  作家相遇自然要聊文学,胡也频问道:“周先生的《神女》文风诡异,跟当下的大不相同,你能讲一下这种创作方式吗?”

  周赫煊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中国文学的根基在哪里?”

  三人被问住了,他们从来没考虑过这个问题。

  周赫煊又问:“你们是以什么为依托创作的?”

  沈从文想了想:“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再发挥想象,并借鉴别人的写作方式,融合自己的特点进行创作。”

  丁玲:“我跟从文差不多,就是根据现实创作,并把自己的思想表达出来。鲁迅先生对我影响很大,我在北大旁听过他的《中国史》。”

  胡也频道:“我是受国外作品影响,比如易卜生、托尔斯泰等名家。”

  三人完,周赫煊才笑道:“你们的只是文学形式,我问的根基乃是文化内核,它来源于我们各自所受的教育。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忘掉所学后剩下的东西。它已经融入你的灵魂,自然而然就展现出来,流淌在你写下的字里行间,有可能连你自己都没意识到。”

  这段话太过玄乎,沈从文等人都忍不住开始思索。

  孙家兄弟早就跟上来,此刻就站在他们旁边。

  孙永浩低声问:“哥,先生在啥呢?额一句都听不懂。”

  “听不懂就对了,别瞎想。”孙永振翻白眼,他的伤已经完全康复,又是一条活蹦乱跳的汉。

  “教育就是忘掉所学后剩下的东西……”丁玲反复琢磨着这句话,她感觉很有道理,似乎是抓住了什么本质,但又很难用言语讲出来。

  胡也频突然开口:“周先生所言‘剩下的东西’,应该是指一个人的精气神吧,包括品行、信念、思想、态度、格调等等。”

  “也可以这么理解,”周赫煊笑道,“教育并不仅仅是传授思想和知识,它的本质其实是塑造人。所经受的教育不同,塑造出的人精神面貌就不同。这个教育并不仅仅指学校和书本,还包括从的家庭教育,以及整个社会对人的影响。”

  丁玲恍然,赞道:“周先生才是真正的教育家,一语道破教育本质。就像先生的那样,受传统封建教育影响的老派文人,往往思想陈腐守旧。而受过新式教育的学生,却眼界开阔,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但这跟文学创作有什么关系?”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民国之文豪崛起,民国之文豪崛起最新章节,民国之文豪崛起 趣读小说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