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之文豪崛起 274【汤因比】(1/2)

小说:民国之文豪崛起 作者:王梓钧 更新时间:2023-07-04 06:12:17
  之前的两三天里,考古队员们发现的都是各种石器和陶器。

  如今这年头,还不能做碳14检测,因此无法确定龙山遗址的确切年代。大家只能从陶器、石器的精美程度,猜测这里应该是一座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迹。

  此时城墙的发现,更加验证了考古队员们的猜测。

  经过几天的辛苦挖掘,古城墙规模令所有人都大为惊讶,墙体厚度为8—13米,而长宽挖了300多米还没到尽头。

  李济赶紧让一个学生回清华,找校长罗家伦申请追加经费,同时又在当地雇佣了30多个农民,加班加点地挖掘古城墙。

  一周以后,古城墙的大致轮廓初现,南北长530米,东西长430米。东、南、西三面城墙比较平直,北岸城墙向外弯曲,城墙拐角呈弧形。

  周赫煊本来想看几天热闹就回去,但城墙的发现让他颇为兴奋,继续留下来帮忙发掘文物。

  又是几天过去,考古队员们发现一处文物密集地带,里面有各种陶器和石器不,还发现了占卜用的骨头,甚至是……

  “玉珏!这是玉珏!”何士冀捧着个中空的圆盘大喊。

  很快,考古队员又零零散散发现些玉璋、玉璜等物,这更加让人激动。

  玉璋、玉璜都是华夏文明的礼器,明这处遗址跟现在的中华文明有直接联系,甚至很有可能是华夏文明的先祖。

  并且玉器上还有刻文,纹络类似文字,但又跟已知的甲骨文、金鼎文不同。

  李济疑惑而又兴奋地观察那些原始文字,猜测道:“这会不会是夏商时期的东夷文?”

  鬼知道!

  直到周赫煊穿越的时候,中国的考古学家们,都没法破译龙山遗址的文字。因为存量太少了,而且跟汉字没有多少继承关系,对考古学家们来就是天书。

  周赫煊估摸着时间,准备闪人回天津。可就在他准备离开,在考古现场闲逛时,突然发现一方青铜尊。

  考古队员集体懵逼……

  好的新石器时代呢,青铜器是什么鬼?

  李济傻傻地看着那方青铜尊,思维已经完全混乱。因为这件青铜器制作精美,明当时的青铜制作技术比较成熟,完全不可能出现在新石器时代。

  傍晚,考古队员们啃着杂粮窝头,围坐在一起展开讨论。

  可争来争去都没有结果,因为这方青铜尊太过离奇,就好像在民国时代发现一台笔记本电脑。

  周赫煊突然:“有没有可能,我们现在的发掘现场,并非一个远古遗迹,而是两个重叠的遗迹?”

  李济眼睛一亮,欣喜道:“很有可能,也只有这一个合理的解释,那就是新石器时代遗迹与青铜时代遗迹重合了!”

  周赫煊穿越前是学历史的,并非专业的考古系毕业。他只对龙山文化有大致了解,却不知道,龙山镇的城崖遗址,其实是三个上古遗址的重叠。

  这里有三座古城。

  最下层属于新石器时代城墙,中间是青铜时代城墙,最上面还有一座周代城墙。

  在没有碳14测量技术的年代,如此复杂的情况,对于考古学家来是无解的,只能通过文物做出大致判断。而且费时费力,只这半个月的发现,就能让李济等人研究二三十年。

  当《大公报》记者接到消息,前来考古现场拍照采访时,周赫煊终于决定离开,还顺走了一只残缺的黑陶杯——反正出土有许多类似的陶杯,够他们做考古研究了,少这一件无所谓。

  整只杯平滑圆润,表面散发着乌黑的金属光泽。杯口比成年人的巴掌要大些,杯壁薄如蛋壳,最薄部分只有0.2毫米,最厚的地方也只0.5毫米,这烧制技术只能用巧夺天工来形容。

  李济等考古队员,暂时将这种黑陶命名为“蛋壳陶”,因为它跟蛋壳一样薄。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民国之文豪崛起,民国之文豪崛起最新章节,民国之文豪崛起 趣读小说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