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 第三百六十三章 朱元璋的疑问(2/2)

小说:大明第一臣 作者:青史尽成灰 更新时间:2023-02-06 23:30:32
  

  其次书院不光是学术中心,而且还往往是个大地主。

  就拿白鹿洞书院来说,整个星子县,江州,还有往南的许多土地,加起来没有十几万亩也差不多。

  而且这还是在元朝不断衰减的结果,远不如鼎盛时期。

  办学的田,读书人的事,怎么能收税呢?

  这不是瞧不起读书人,有辱斯文吗!

  朝廷要想大兴教化,就要扶持书院学堂,就要给人给田…朝廷赐田,地方购置,还有士绅捐赠,这些构成了书院田产的主要来源。

  尤其是士绅捐赠,毕竟书院的田产是不要交税的,节省下来的三七分账,完美。

  同样道理的还有寺庙的田产,家族的田产,救济孤贫的义田…反正只要有可能,就会挖空心思,逃避税赋。

  仅仅学田一项,大明朝后期,有的一个府,竟然有十多万亩!不用说,这种学田多到离谱的地方,必定是文脉汇聚,人才辈出的宝地…人家贡献大,逃点税赋怎么了?

  敢跟士人斤斤计较,信不信分分钟让你成奸佞小人!

  张希孟这一次把白鹿洞书院周围的田产,都分给了有功将士,等于彻底断绝了书院田产的根基。

  想打着书院旗号,兼并田产的好事就别想了。

  皇粮国税,谁也别想逃了!

  而且有句话怎么说来的,近水楼台先得月,离着书院近,总归会有些便利的。尤其是当下交通不便,能到处游学的,基本都是有钱人。

  张希孟把田产给了这帮士兵,然后给他们的子弟提供方便,让这些人入学,成为新学的支持者,诚然这么干未必真正公平。

  但是与其让士绅借尸还魂,重新复辟权力,还不如把机会留给自己人。

  至少这些分了书院田产,有幸入学的年轻后辈,他们长大之后,不会刨自己的祖坟,说均田是错的吧?

  纵然真有那么几个不肖子孙,估计主流还是愿意维持均田政策的。

  所以说,教育才是根本!

  在自己的面前,是一座庞大的理学大厦,只是砍断几根支柱,打碎几面墙,破坏上面的装饰物,并不能真的彻底摧必须要可持续刨祖坟才有希望成功。

  张希孟那叫一个用心良苦…也就在张希孟忙碌不停的时候,朱元璋率领着大军,从浮梁方向,分批开赴江州。

  打前锋的正是花云的骑兵,他们气势汹汹,最先渡船过来。

  花云见到张希孟,立刻表功,“张先生,这一次我和张定边交手,可是旗开得胜,他本想逃跑,结果被我打了回去,损失修重,就连张定边都差点被我打死,我也算是给常遇春报仇了,先生啊,这往后你可要帮我们骑兵多说话张希孟怔了怔,花云打赢了张定边?

  貌似历史上花云就死在了陈友谅的手上,如今竟然大获全胜,看起来的确是改变了命运。

  张希孟想到这里,心情大好,“张定边不算什么,骑兵的真正使命是对抗骑兵,等什么时候北伐中原,跟蒙古铁骑对阵,战而胜之,横扫大漠,封狼居胥,那才是真本事,才是你们值得骄傲的时候!”

  花云立刻点头,“先生,谨遵教诲…对了,先生,你看白鹿洞书院的风水好,能不能给我一块田啊?”

  张希孟怔住了,“你,你怎么知道的?”

  花云绷着脸道:“先生就别问了,俺就是想知道,能不能赏给俺一块?”

  “不能!”

  花云大惊,张希孟解释道:“新的白鹿洞书院面向所有平民百姓…如果你们也想要,我提议去找主公,让主公恩典就是了。

  “上位?”

  “对啊!就是怂恿上位,也在应天设一座顶级学堂,到时候两座学堂,都可以算作国内最顶级学府,各有侧重,

  岂不是更好?

  “哎呦!先生的主意真好…上位还让我来问你,其实应该…”

  花云突然停了下来,他意识到了不妙,转身落荒而逃。

  张希孟简直无语了,朱元璋!我干点事情,你老盯着我干什么啊?

  是军务不忙,还是闲着没事啊?

  不管张希孟怎么吐槽,都还要乖乖穿上官服,率领着官员百姓,前往迎接老朱。

  朱元璋骑在马背上,器宇轩昂,在诸多武将的陪同之下,再度来到了江州。

  “臣,恭迎主公,贺喜吴王,大获全胜!”

  朱元璋脸上含笑,从马背上跳下来,笑道:“先生打了一个比咱还大的大胜仗,才是真正可喜可贺!”

  朱元璋压低声音道:“先生,是不是接下来可以把孔孟之道,换成你张子之道了?”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第一臣,大明第一臣最新章节,大明第一臣 笔趣阁手机阅读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