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最快更新大明第一臣最新章节!

  张希孟在苗兵当中所讲,竟然有人抄录下来,连夜就散发各处,报纸也不敢怠慢,竟然派人过来,随时记下张相的法,而后凑成文章,转过天发表在报纸上。

  大凡挂上了张相名头,报纸销量就直接暴增。

  谁也没有料到,老朱吞并了湖广之后,第一批受益的竟然是国子监的这帮人。

  其实前面提到过了,大明朝廷开始鼓捣报纸,用来宣扬朝政,可惜的是,李善长还没有立刻把报纸提升到足够的高度。

  只是交给了国子监的几个儒生负责。

  老儒办报,犹如太监上花船,屁用没有啊!

  他们总想着高台教化,恨不得把所有人都当成生,需要他们耳提面命,好生教导。

  就凭这个心态,能办好报纸,那就怪了。

  因此最初的报纸除了战场的消息之外,就是枯燥的政务,然后是更枯燥的道德文章,就连诗词都是很少的。

  老百姓能爱看就怪了。

  中书省面对着半死不活的报纸,竟然也是毫无办法。

  倒是有几个年轻人,他们随军到了武昌,本来只是写些捷报文章,送回去交差。结果见识了战争之后,竟然心神激荡,干脆请旨,在武昌建立分社,发行报纸算了。

  最初几天只能卖百八十份,老百姓也不太理解报纸是什么,兴趣寥寥,但是随着刊登张希孟文章之后,数量直接飙升到了五千份以上,暴涨十倍!

  甚至有人干脆买了许多份,直接坐着快船,昼夜不歇,赶回应天。一份报纸,能卖到五贯宝钞,利润足有百倍!

  李善长面对着高价报纸,也气得牙根痒痒的。

  都是写文章,宣扬政令,凭啥咱老李的文章,打折卖都没人要,张希孟的翻了百倍,还有人捧臭脚?

  不是咱老李小气,实在是这事情太让人无语了!

  李善长没法子,只能下令不许随意买卖报纸,如果被查到,除了没收所得,还要戴枷示众。

  老李是杀气腾腾,奈何利润驱使,依旧屡禁不绝。

  无可奈何,李善长只能让国子监的那些废物,干脆也刊登张希孟的文章算了。

  不出意外,张希孟新文章,又引起了很热闹的讨论。

  张希孟面对着苗兵,讲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观点,那就是成大事,必合乎天理。

  前面张希孟批评过天人感应,否定过天命,到了这一次,张希孟算是把矛头对准了成王败寇。

  他从苗兵讲起,一个人为了荣华富贵,大约可以不择手段,用尽心机。

  但是要让几万人,几十万人,为了一件大事,共同努力,就不是单纯的荣华富贵,封侯拜相……因为傻子也知道,一将功成万骨枯。

  能笑到最后的,只是极少数人,既然注定要成为消耗品,那又何必玩命?

  所以历来上位者都努力抓住少数亲信,靠着他们出力气,争雄一方,逐鹿天下。普通的将士,就是一堆数字罢了。

  这就是陈友谅等人的真相,他能抓住的只有亲信将领,后来亲信损失光了,就剩下家人兄弟,最后连兄弟都弃他而去,陈友谅也就成了孤家寡人,众叛亲离。

  由此可见,为了一家一姓之荣华,为了升官发财,封妻荫子,这种目标,并不能获得大多数的人认可。

  而成就大业,必须要万众一心。

  要想万众一心,则行事必合乎天理!

  到了这里,张希孟又很不客气地将“天理”两个字抢了过来!何为天理?天理自然不能是一人之天理,

  天理必定是为了公心,为了万民百姓,必定是用意良善……例如均田!

  只有从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才能得到大多数的支持。

  一往无前,所向披靡!

  天理至公,一视同仁。

  故此对待百姓,并不会区分出身,在乎来源……关键是要认同天理,秉持公心,愿意为万民做事。

  只要能做到这些,不管是汉人、苗人、蒙古人,皆可以用之,而用这样的人,百姓获益,朝廷得利,国富民强,指日可待。

  反之,即便是自己人,心术不正,也会遗祸无穷,甚至会造成更惨重的损失。

  所以接下来务必要打破门户之见,消除前后之别,杜绝乡亲抱团,不允许排斥外人……一切量才录用,开诚布公。

  很显然,张希孟的这番阐发,等于是给接下来的大规模整军定调子,确立原则。用心之深,自不必。

  正如张希孟所,要成大事,必合乎天理……历来所有的大事情,都是道理为先。

  一场席卷大明朝野的变革,正在酝酿着。

  大家伙都在翘首以盼,想要知道张希孟接下来要如何落子……可就在这时候,突然出现了一篇文章,矛头所指,正是张希孟。

  对方言辞犀利,直接痛斥张希孟,是欺人之谈。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第一臣,大明第一臣最新章节,大明第一臣 笔趣阁手机阅读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