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 第五百九十六章 及时雨张先生(2/2)

小说:大明第一臣 作者:青史尽成灰 更新时间:2023-02-06 23:30:32
  

  但问题是群臣当中,有些人明显精神不正常,他们竟然跃跃欲试,怎么有种飞蛾扑火的架势?

  难道一个茹太素还不够,你们都要跟着送?

  又或者你们有什么高明的主意,能够劝说陛下?

  既然你们有办法,为什么不先跟我通气?

  李善长真的只能感叹人老了,镇不住场子了。

  朱元璋扫视全场,脸上露出了笑容。

  “咱知道,这事牵连到了太子,咱这个当爹的,不能袒护孩子。今日咱们就开诚布公,哪怕说得不对,咱也不会怪罪。大家伙都说说吧!”

  好家伙,陛下什么时候这么讲理了!

  就在多数人还在迟疑的时候,御史大夫杨宪竟然向前一步,躬身道:“回陛下的话,臣窃以为柴米油盐,皆是民生必须之物,干系重大。自古以来,沿海的百姓,吃海盐,西北吃池盐,西南吃井盐。如此格局,古已有之。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若是贸然改了,臣唯恐会生出意想不到的乱子。”

  朱元璋绷着脸道:“什么乱子?直说就是。”

  杨宪愣了一下,竟然当真朗声道:“陛下,遍设盐运使司,就是唯恐有人把持盐政,一手遮天。这倒不是说哪位大臣居心叵测,而是国朝典章,理所当然。兵权不也要分给五军都督府,分别统领吗?盐法又岂能交给一人!”

  朱元璋万万没有料到,杨宪竟然这么勇,他哂笑道:“谁都不行?连咱的儿子也不成?”

  杨宪还要说话,谁也没有料到,胡惟庸竟然抢先一步,说道:“陛下,臣斗胆请教,莫非日后盐政要都归储君吗?”

  朱元璋微微沉吟,低声道:“这个不好说,咱有意让太子学学本事,这也是放他去北平的缘由。”

  胡惟庸立刻道:“既然如此,历练太子的目的已经达到,臣窃以为盐法还是要分散各地,不可归于一人。一人权重,不便国家啊!”

  杨宪本以为是自己一个人表现,却没想到胡惟庸也站了出来,他也急忙道:“陛下,自长芦到两浙,分别设立盐运司,分别供应各处,便是一两处有些问题,也不至于影响大局。不然的话,悉数仰赖长芦供应,一旦出了差错,不免百姓怨声载道,有损圣明啊!”

  朱元璋沉着脸,听着这帮人,絮絮叨叨的言说,老朱知道他们是在故意阻挠,但是这帮人还真能讲出一番道理。

  一番很不好驳斥的道理。

  食盐这种东西,确实不光是物美价廉就够了。

  还要安全,可靠,能够抗衡风险。

  这么一说,把盐分散给各处,确实也有合理性。

  将朱元璋略微沉吟,胡惟庸和杨宪都露出了似有若无的笑容。

  朱元璋虽然强悍,但身为圣君明主,他就要讲道理,不可能完全由着性子胡来,只要他们掌握了道理,又适度据理力争,是可以跟朱元璋周旋的。

  至于李善长,这家伙完全变成了天子的跟屁虫,一点胆魄都没有,如何统领百官?

  瞧着吧,只要这一次能挡住盐法,哪怕只是争到几分,也可以告诉群臣,谁才是真正能作为百官之首的人。

  去掉身份特殊的张希孟,余下的人里面,李善长暮气沉沉,还真不值得太过在意。

  就在僵持之时,突然有人送来急报,正是张希孟送来的的一个方案。

  天可怜见,张希孟也不是想这么凑巧的,只是他身在北平,距离遥远,遇到了刮风下雨,都会影响效率,结果就在这时候,恰巧送来了。

  朱元璋也顾不得什么了,当众就撕开了奏疏,展开一看,张希孟写的字数不多,只有寥寥八百字。

  可里面的内容,却让老朱眼前一亮,比起万言书有营养一万倍。

  还是张先生,果然是及时雨啊!

  朱元璋看了几眼,顿时笑道:“杨宪,胡惟庸,你们担心的有道理。盐这么紧要的东西,都仰赖长芦盐场,肯定不行。但是遍设盐运使司,安排那么多灶户,耗费那么多国帑民财,似乎也不必要。”

  朱元璋笑呵呵举起了张希孟的建议。

  “张相拿出了一个办法,他说只要把食盐纳入常平仓囤积的范围就行了。无非是在稻粟谷物之外,多加一样就是了,食盐用到的仓库可远比稻谷要小。”

  让常平仓售卖食盐!

  这不就是扬州的做法吗?

  果然是张希孟的手笔!

  就在大家伙惊讶的时候,朱元璋又不无笑意道:“既然如此,现在就让常平仓着手开始采购……所有盐场,质优价廉者得之,这回你们没说的了吧?”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第一臣,大明第一臣最新章节,大明第一臣 笔趣阁手机阅读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