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 第六百三十四章 处死二侯(1/2)

小说:大明第一臣 作者:青史尽成灰 更新时间:2023-02-06 23:30:32
  x,最快更新大明第一臣最新章节!

  不管老朱怎么想,朱棣觉得他领会了朱元璋的意思,还不是让大家伙往外打,打下了地盘,和朝廷分账,然后不管怎么折腾,都没人管。

  前提是兔子不吃窝边草,别祸害中原百姓就行了。

  懂了,这不就是蓝玉讲的梁山泊吗,敢情咱爹就是个大号的黑三郎,张先生就属于军师那个角色,不过比无用强多了,叫有用吧!

  这兔崽子挺美的,可是朱樉和朱棡却不是那么满意。很显然,按照这个规划方案,他们就藩之后,也就能拿到五百亩田,只能给府里供应些蔬菜杂粮,剩下的全都要看宫里分出来的产业。

  这一点就要看马皇后了,她手上的纺织厂,被服厂,还有各种各样的作坊,如果分给几个皇子,倒是够他们衣食无忧了。

  其实这里面还有很多设计,张希孟不方便说,老朱也不想当群臣一一讲清楚。

  毕竟要劝说天子,砍自己儿子们一刀,尤其是老朱这种,堪称溺爱的皇帝,是多么艰难!

  一个弄不好,就是离间天家骨肉之情,大逆不道,居心叵测,简直比乱臣贼子还可怕……这也就是张希孟,他不但能劝得了朱元璋,还能跟马皇后说上话。

  费了好大力气,才把这两口子说服了。

  其实这个玄机就在拨给皇子们的产业上面,田地限制在了五百亩,但是林地可不可以多一点,水域能不能划给皇子,另外还有矿场,这个更是大头儿。

  还是那句话,到底是天家血脉,还真能让他们吃不上,喝不上?

  这是不可能的。

  只要尽量不让他们祸害老百姓就是了。

  要知道劝说老朱,接受这套方案,就花费了张希孟很大的心思。

  他早上进去,跟朱元璋最后敲定的,也是这一部分内容。

  因为在老朱看来,土地是一切的根本,他工商只是附属品。张希孟说的好听,给皇子们产业,可问题是子孙后代,万一有谁不争气,把祖宗的产业败坏了,那该怎么办?

  在老朱看来,给皇子们田产,不管出什么事,土地还在,没有哪个胆大包天的,敢侵夺朱家的田产。

  这样一来,朱家子孙永远不至于饿死。

  但是换成了别的产业,那就不好说了,万一中途亏光了,又该怎么办?

  这里面还有一个问题,子孙繁衍,人口越来越多,如果产业只是给一个人,其他人怎么办?

  作为一个连起名字都想的那么周全的爹,朱元璋替他们家后代考虑的那叫一个周全!

  就连马皇后都瞠目结舌,险些说不下去。

  在这个时候,就只剩下张希孟一人力挽狂澜了。

  他给出了一整套方案,首先,分给每个藩王的产业,宗正寺要有掌握,每一年藩王府的账目,都要宗正寺审核。

  假使朱家子孙,经过几代繁衍之后,人数众多,甚至活不下去,就要宗正寺想办法按照每个王府的情况,协调财力,救济宗人。

  张希孟这一下子,又给了宗正寺足够的权柄,让这个衙门不再是摆设。

  除此之外,针对朱家子孙,要多给点发展的空间,给予每个王府产业,也是给他们的子孙后代一个机会。

  能学点什么东西,自食其力,甚至发财,考科举,都是可以的……三代之后,就准许宗人考试,入朝为官,和普通人待遇一样,没有什么限制。

  但即便如此,就有那些不争气的,没出息的,想要坐吃山空的……又或者宗正寺也拿不出足够的钱财,管不了那么多朱家子弟怎么办?

  这要是普通人,张希孟就直接说了,自己不争气,管他们去死!

  但是对不起,这是老朱家的人啊!

  张希孟没办法,只能出个主意,就是以后藩王对外用兵,抢到了土地,要上缴一部分给皇室。

  放到宫中,算作皇家的产业。

  也就是说,朱家子孙真的什么本事也没有,必须靠着土地养活,在外面划一块土地给他们,也是可以的。

  而且藩王拿下土地,充实皇家产业,日后分封藩王,也方便一些。

  如果有心去外面,有一番作为,那皆大欢喜。

  如果没有,甚至可以遥领,虚封。

  然后这块土地可以由宗正寺负责。

  毫无疑问,张希孟的这套方案,等于是把皇家和对外用兵绑在了一起。

  因为只有不断开拓,皇家产业才会越来越多,包括宗正寺,藩王,这套宗室体系,才能拿到最大的利益。

  相比之下,朝廷官府虽然在对外用兵,开疆拓土上面,也有很大的好处,但终究不如皇室拿得多。

  张希孟也知道这里面会有问题,甚至搞不好,会造成宗室做大。

  但他也没有更好的办法,只能先哄着老朱,把宗室条例确定下来,避免朱家人破坏田制,败坏根基。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第一臣,大明第一臣最新章节,大明第一臣 笔趣阁手机阅读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