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 第七百八十四章 赌上一切的朱标(2/2)

小说:大明第一臣 作者:青史尽成灰 更新时间:2023-02-06 23:30:32
  

  在农业社会,匮乏是常态,因此从上到下,都养成了储藏的习惯。

  粮食,布匹,很多地方,干脆存钱,把钱放进地窖里,硬生生弄出了钱荒。

  因为大家伙都知道,物资宝贵,粮食值钱,只要存着,就肯定能升值。

  这种病态的观念,让商品资金陷入停滞,失去了流通,一旦某地出现了灾荒,那么对不起,没有其他地方补充,只能粮食价格暴涨。

  如果朝廷的救济不到位,就会出现流民。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难度也不算太大,一个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搞到足够的商品,变得不再紧缺,然后硬生生砸下来,告诉所有人,规则变了。不要想着积累物资,而是要想着创造更多的财富。

  “殿下,还有诸公,这事情在大明,并不是没有先例,比如长芦盐场,现在大明的盐价如何?你们应该都心里有数吧?”

  孙炎又抛出了一个例子,这一次尚在迟疑的众人,也渐渐改变了想法……没错,似乎有些道理啊!

  当初收复北平,开辟长芦盐场,筹措军费养兵,修长城。

  现在过去了这些年,审视当初的做法,绝对是非常成功的。

  元朝承袭了两宋的盐法,彼时盐价最低也要三五十文一斤,普通百姓,饱受高昂的盐价之苦,朝廷又收不到多少盐税,只是肥了中间层层的盐商。

  他们坐在家里,什么都不干,就把钱赚了。

  彼时的盐商,和现在的粮商很相似,一个是拿到了食盐的经营权,一个是囤积了粮食,然后就可以坐等发财。

  试问这样的经商方式,赚钱方法,又有什么效率可言,根本也谈不上什么进步,不过是聚敛财富罢了。

  当初在长芦盐场,张希孟是怎么干的?

  首先推行晒盐法,拿到足够的食盐,然后大举出售,以极低的价钱,行销天下。

  对于那些交通不便的地方,由朝廷设立盐铺,或者借助常平仓,平价售盐。

  这一番努力下来,食盐不再金贵。

  一口气把盐价打到了七文钱。

  哪怕最穷的老百姓,也能买得起食盐。

  而且由于盐场出多少盐,就缴纳多少税赋。

  盐税这一块,不但没有减少,还大大增加了。

  更有趣的是盐价这么低,让肆虐千年的私盐生意消失了,几乎没有私盐贩子生存的空间了。

  这一下子,几乎解决了所有问题。

  堪称大明的德政。

  彼时孙炎还跟在张希孟的身边,非常熟悉整个过程。

  现在想起来,他还是五体投地,钦佩不已。

  其实仅凭着整顿盐法这一项,就看得出来,张希孟做事的本事,绝对是第一流的,哪怕是老李,也没有什么优势可言。

  只不过张希孟不愿意把自己陷在政务当中罢了。

  此刻孙炎也想用类似的办法,以北平的粮食,大肆销售,填补各地市场的亏空,把粮食价格也打下来,让那些粮商失去利润空间。

  “孙相,这么一来,那些普通的百姓,又该怎么办?他们的收入也会减少啊!”汪广洋低声道。

  孙炎一笑,“或许会减少,但如果能促使他们离开家乡,去北方屯田,或者进入工厂,充当工人,也可以弥补缺口,或许还能赚得更多。”

  汪广洋皱着眉头,“孙相,不是所有人都能背井离乡,你这么做,是会招来骂名的!”

  孙炎哈哈一笑,“你说得对,但是什么都不做,把人圈禁在土地上,依旧是要背骂名,说我们无能的。既然如此,还不如大刀阔斧,杀出一条血路。至于后果如何,我愿意一肩抗起,如果结果不好,那就拿我孙炎治罪。”

  顿了顿,他又道:“到了那时候,还请汪相公站出来,收拾残局。你记着,一定不要对孙某客气,千刀万剐,诛灭九族,都是我咎由自取!”

  汪广洋的老脸瞬间憋得通红,姓孙的,你太不是东西了!你这话什么意思,摆明了警告我,不要掣肘,拉你的后腿!

  行,你可真行!

  看着汪广洋哑巴吃黄连,孙炎心里头暗乐。

  我跟着张太师学了多少年?他一肚子损招,只不过顾及身份,不愿意用罢了。但是没关系,我孙炎不在乎,想跟我斗啊,再学几十年吧!

  这时候朱标突然开口了,“粮食只是第一步,如果一切顺利,接下来还有木材,还有油料,毛纺……我们要学会借助北平的物产,重塑整个大明的格局!”

  朱标攥紧了拳头,“此事我身为监国储君,亲自负责。如果不能利国利民,我情愿辞去储君位置!”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第一臣,大明第一臣最新章节,大明第一臣 笔趣阁手机阅读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