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 第八百六十七章 华夏大会(2/2)

小说:大明第一臣 作者:青史尽成灰 更新时间:2023-02-06 23:30:32
  

  另外河南的人口经济,快速恢复,结合山东,两个人口大省,也拿到了两成,基本上让南北的差别不大了。

  但是别急着高兴,如果从太行山,一路向南,划一条线,大约就是把整个国家分成东西两半。

  无论是官吏数量,还是教育资源,甚至是工商业的发展情况……东边拿到了八成以上的份额!

  偌大的西部,完全就是一片荒漠,只有星星点点,比如凉州,敦煌,哈密,比如朱英经营的昆明,此外贵州等地,如果不考虑张庶宁在龙场的努力,完全就是一片漆黑。

  中原之地,尚且如此,想把交趾并入,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主公,单靠着交趾人自己努力,唯恐几十年后,也不会出现一个进士,他们拿不到份额,自然会心生嫌隙,加上距离太远,民情复杂,均田之后,热情消退……臣唯恐要不了多久,交趾又会成为乱源!”

  朱元璋脸色越发凝重,显得很是烦躁……归结起来,这就是理想和现实的冲突。

  中书省提出的对外经营方略,以赚钱压榨为主。

  钱唐上书,认为应该以壮大华夏为主。

  身为一个怀着理想的天子,老朱甚至不惜给尊敬的张先生一个下马威,来硬生生扭转了国策。

  可是随着事情的发展,安南,占城,倭国,还有其他的藩国,老朱是真的有点害怕了,这事情确实不好办。

  因为单纯靠着理想,当理想消退的时候,又剩下什么呢?

  “先生,事到如今,想必你一定有什么高见吧!”

  张希孟一笑,“高见谈不上……其实这就是治理成本的问题,臣以为可以先设立一个华夏大会……所谓华夏大会,就是藩国、属地、属国,推举贤良之士,一起到大明,面见陛下,共同商讨问题。所有与会者,都由陛下亲自赐予爵位身份,作为上情下达的通道,可以让他们监督本国状况。随时发现问题,上奏朝廷。”

  “在平时,依旧使用本地贤达,治理地方,降低行政成本……但是朝廷一定要派驻足够的兵马。除此之外,要让本地优秀学生,来到大明,接受教育,再有经济往来,安排我们的报社过去……总而言之,徐徐图之,以大明之强,不愁不能水到渠成。”

  张希孟的这番话,让老朱陷入了沉思。

  情况很显然了,世界上没有万全之策,人心又一向复杂,无论做出那种选择,都是在投入回报之间,找个平衡。

  所以老朱沉吟再三,反复思索,终于向安南方向,下了一道旨意。

  这道旨意很有趣,除了继续前面强调华夏骨肉,支持均田之外。

  老朱抛出了一个全新的安排……朝廷暂时不安排交趾的官吏,由交趾义军,还有当地贤达,一起推选出镇抚使,管理地方事务,决定用兵事宜。

  在安南的明军,要和镇抚使配合,要照顾安南民情,因地制宜,推动均田,铲除安南当地豪族!

  这道旨意传到了安南,简直起到了一锤定音的效果。

  效果之好,都超出了胡俨等人的预料。

  就在旨意传递的过程中,他们的兵马已经突破了三万之众!

  这还只是正规军,其余民兵,民夫,全都算起来,在升龙府的外面,足足有二十多万人马,数额已经大大超过了升龙府里面的豪强兵马。

  但是问题也显而易见,这么多人,除了都希望均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相同之处,甚至连谁说了算都不知道。

  王弼,胡俨,张东,他们都不得不想尽办法,协调劝说,把有限的时间,都耗费在了无限的扯皮当中,苦不堪言。

  可是这份旨意一到,大家伙都解脱了,事情交给安南百姓解决,从他们之中,挑选一批官吏,明军只是从旁协助。

  这道旨意的真正价值在于让安南的百姓放心了,大明朝并不是要把大家伙怎么样,是真心帮助他们的。

  因此他们迅速整合完毕,推举了一位祖上是汉人出身的陈宁邦出任镇抚使。

  随后设置了属官,完成了构建。

  就在旨意下达的第十天,成千上万的士兵,手握兵器,扑向了升龙府。

  攻城战随即展开,时间不用太多,三天之后,升龙府的东门就被打开,随后就是一溃千里……转过天,义军控制了升龙府,

  大批的权贵被俘虏,义军押解着他们,到了河边,随后亮出了屠刀……喜闻乐见的活动又展开了,这一次在河边准备了一千多根竹竿,不够随时补充……竹子,安南多的是!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第一臣,大明第一臣最新章节,大明第一臣 笔趣阁手机阅读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