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第一臣 第九百一十五章 治穷病(2/2)

小说:大明第一臣 作者:青史尽成灰 更新时间:2023-02-06 23:30:32
  

  张希孟说完之后,在场官吏连连点头,太师的话,也和圣旨差不多了。只是从此之后,大家伙怕是又要多一件事了。

  而且还是非常艰难的差事。

  这时候朱元璋又道:“太师之言,也是咱的意思。朝廷选用官吏,并非让尔等高高在上,发号施令。尔等领了朝廷俸禄,更不能自以为是。凡是民生利病,尔等都要装在心里。百姓生活的好坏,决定着你们脑袋上面的乌纱帽!能者上,庸者下!这一条咱会写在皇明祖训之中。不光是为官者,还有天下百姓,都要牢记在心,凡是有贪赃枉法,无视百姓的贪官污吏,一定要上奏朝廷,严惩不贷!”

  “还有,从今往后,各地的预算,除了俸禄,河工等开支之外,还要专门增加救贫支出……尤其是资助读书的开销,还要增加!”

  朱元璋说到了这里,看了一眼张希孟,他是想花钱,但是能花多少,老朱还有点心里没数。

  这时候张希孟接过来道:“我还想说一件事,这段时间,朝廷正在筹备铸造华夏金鼎。或许有人想不通,既然有些地方如此贫困。想要读书都很困难,为什么不能把金子用在民生上面?非要劳民伤财,干些大而无当的事情?”

  “我可以告诉大家伙,铸造华夏金鼎,绝非大而无当。金鼎背后,是华夏无上威严,也是十足赤金的信用。有了金鼎在,才有金融一统……保守估计,每年能多增加一亿贯的货币发行。往后落到贵州的救贫开支,至少会有三百万贯!修桥,铺路,建学堂,资助穷苦生员,贴补老师的生活……总而言之,要让每一个人,都享受到华夏发展的红利。不允许任何一个人掉队!”

  张希孟的这番话,堪称掷地有声,斩钉截铁。

  不管外面有多少变化,也不论发展到了什么地步,这个国家到底是所有百姓的。

  就犹如当初起兵时候一样,三十几年的风风雨雨,走到了今日,初心不改!

  张希孟是如此,朱元璋也是如此!

  至于大明朝,也会是如此!

  向在场官吏交代之后,他们被村民引着,来到了这个山村,唯一的砖瓦房前面。

  这是一座庙宇,里面供奉的,赫然就是杨述!

  老先生不幸离世,村民们不惜跋山涉水,背来了砖瓦,替他修建了这座简易的小庙。正如那个老汉所言,杨先生是他们真正的菩萨。

  朱元璋率领众臣,主动祭拜。

  张希孟牵着小丫头的手,给杨先生进香。

  小丫头眼圈含着泪,上香之后,她才回头问道:“太爷爷,爷爷会看到吗?”

  “会的!一定会的!”

  张希孟笑道:“我们是一个尊重英雄的国度……在这个国家里,我们尊敬爱戴英雄,把他们记在心里。而英雄也庇佑着我们,我们永远在一起!”

  “那爷爷是英雄吗?”

  “是!而且还是真正的英雄!”

  小丫头拉着张希孟的手,破涕为笑,张希孟心疼地抱起了她,舍不得她受半点委屈。小小年纪,失去了父母,失去了祖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她该一直快乐才是。

  张希孟和朱元璋没有急着离去,而是让所有人聚集在村子前面的空地,围着篝火,一起谈论……他们谈论了西南各省的改土归流,谈论了如何教化各族百姓,怎么带来富裕的生活。

  西南遍地土司,是有着深刻的客观条件,绝不是用流官换了土官就行的……接下来还有太多的事情要做。

  甚至有朝一日,能够修建道路,打破地形条件的隔阂,让西南变得顺畅通达,和其他地区连成一片,才算是功德圆满。

  教化非常重要,但教化又不是唯一。

  归根到底,还是要治疗好穷病!

  这是君臣谈论的核心。

  目睹了一切的黄观,心中颇有感触……他一直也有心结,觉得自己的父亲入赘,自己不得不改姓许,是一种耻辱。

  但是和真正的穷苦比较起来,他的那点遭遇,真的没必要放在心头。

  或者说,他有了新的想法。

  “庶宁,我大约要辞职了。”

  “辞职?”

  “对!”黄观笑道:“相比起教书,我更喜欢入仕为官。而且我相信只有入仕之后,担任官吏,才能造福更多的百姓!担任的官职越高,能做的就越多。”

  张庶宁点了点头,“希望你时刻不忘今日言语!”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大明第一臣,大明第一臣最新章节,大明第一臣 笔趣阁手机阅读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