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山沟去种田 第四百九十章 朱羽玄牙(1/2)

小说:回到山沟去种田 作者:二子从周 更新时间:2022-06-01 16:54:21
  x,最快更新回到山沟去种田最新章节!

  第四百九十章朱羽玄牙

  “家里有妇好这样战力爆表的老婆,这武丁得过得多苦逼?怕是天天唱《在那遥远的地方》吧?”

  “《在那遥远的地方》什么鬼?”

  “呃,一首老歌,里头有一句‘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不断轻轻打在我身上。’……”

  “大叔你暴露年龄了,我们都说跪下唱《征服》,简单粗暴好理解!”

  “……”

  “你们别逗了,阿音姐战力也爆表,你们看二皮他苦逼不?羡慕都羡慕不来的吧?”

  “真的也,阿音姐跟妇好有点像啊,文能当村长,武可砸怪蟹!”

  “你们可真能歪楼……看沟主开弓是正经!拉开了拉开了……噗……又失败了……”

  “别急别急,沟主在调整手法,好,成功!好,再次成功!咦他怎么又跑了?”

  “我靠太能拖戏了!他又去做了个护臂!”

  “你才发现吗?沟主就是个戏精!不过看他邀请阿音吃西餐那桥段,真给我们工科狗长脸啊……”

  “这射的是什么鬼箭?竹棍食指粗了!能用来打猎吗?拿着这个射斑鸠,怕是一半的肉都没了吧……”

  “妈蛋这沟主怎么又跑了?能不能一步到位啊……能不能正经射一次啊?……看得都憋出内伤了……”

  “楼上你……流氓!”

  ……

  李君阁可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引来这些乱七八糟的议论,他现在正在研究箭只。

  箭的长度其实好决定,关键在于重心和配重。

  李君阁玩弩的人,当然知道这个,岩桑强弩配轻箭,花弩配重箭,那都是瞎胡闹。

  苗娃说过,最好的弩和箭的匹配,箭重得是拉力的七十五分之一左右。

  不过自己手上没称,只能摸索着来,各种直径的竹棍都射一遍,看飞行姿态最优美,射击效果最好的就是。

  最后测试出的最合适的箭,直径跟食指差不多粗,一米多长的圆竹棍,这就差不多有二两。

  再换回拉力,李君阁把自己都吓了一大跳,老子这弓,拉力一百五十斤?!

  老宋在《天工开物》上说过:“凡造弓,视人力强弱为轻重,上力挽一百二十斤,过此则为虎力,亦不数出。”

  明代一斤是十六进制,相当于现在的一斤二两,也就是说,能拉开这把弓,算是挨到了古代虎士弓手标准的下限。

  这样的弓手,在战场上那是有特权的,书上还提到过,所有弓手,“彀满之时皆能中的。但战阵之上洞胸彻札,功必归于挽强者。”

  相当牛叉。

  将表现最好的一支竹箭取回来,这娃没有慌着改造箭只,反而是摸出了一个陶罐。

  里边都是一些按标准尺寸截下来的一些小泥丸,相当小,都是先擀出薄泥板,按长宽高都是两毫米的切开,用手蘸椰油搓成后烧制的。

  然后又摸出一个小天枰,开始给竹棍称重。

  称好后,将泥球用纸包成一个小包,这就是标准箭重。

  然后跑去打磨箭头去了。

  这就又倒退会新石器时代去了,燧石的加工很伤脑筋的。

  在腿上垫上两层麻布,那一根圆头的软木棒,将一片燧石放在腿上,敲击燧石片的边缘,燧石片上会剥落下来一些薄薄的石片,整个石片最后会被敲击成截面呈菱形的石尖。

  翻来覆去敲击了一下午,李君阁得到了六只石箭头。

  这样的箭头明显是配不上这样的弓的,于是李君阁就拿圆木棒顶部中心打孔,钉上一根圆头竹钉,用这个工具将箭头边缘锐利的部分一点一点压掉,得到了六根带尖的准圆柱体。

  这其实是原始人加工石器的两种方法,击剥法和压剥法。

  然后拿过砂石来打磨燧石箭头,在砂石上点几滴水,磨上几下,砂石上的浆子就出来了。

  然后就利用这些浆子打磨箭头,浆子快干的时候,就往上面滴几滴水,保持浆子呈稀泥浆的状态。

  浆子里带有大量的砂石和燧石小颗粒,夹在燧石和磨刀石中间,摩擦中会带走大量的燧石表层,这就是磨刀的诀窍。

  刚开始动作要轻缓,等到将燧石打磨成大致的圆锥型后,才慢慢加力,以免燧石裂开。

  这个也是功夫活,整整一天,李君阁也就才得到三个大小一致的子弹型箭头。

  箭头前段四厘米,是工整的子弹型,最粗的地方与竹棍直径相符,后端五厘米,是一个尖钉的形状,没有打磨,并不工整。

  看着手里三支箭头,李君阁对着阿音摇头叹气:“该跟石头叔学两手的,听说玉工拿绳子和沙子就能得到规整的玉器……”

  阿音对李君阁说道:“你还想把李家沟人的本事都学完?篾匠叔,石头叔,小石头,旺财叔,阿冲叔,外公,奶奶,就连涵秋跟许老大也能算里面,哪一个不是淫浸一辈子在里面?他们的手艺,可都是时间堆积出来的。”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回到山沟去种田,回到山沟去种田最新章节,回到山沟去种田 笔趣阁手机阅读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