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我们面临的时间压力非常紧,运8J是在运8C全气密型的基础上发展的,改进部分并不涉及飞机的翼面部分,所以这次事故对于整个运8型号来说都是一个大麻烦。”

  “我们马上就要交付给邮政航空一批新型号的运8F,如果不能妥善解决机翼结冰隐患的话,可能会导致用户拒绝接收,还有正在和波斯那边洽谈的出口订单,同样会受到影响。”

  “嗯……关于时间方面我没办法保证什么,但肯定会拿出最快的效率。”常浩南点了点头:

  “要不我们先去看一下设计资料?”

  “好,跟我来。”

  看着常浩南信心满满的样子,原本心急火燎的梁绍修也跟着冷静下来了不少。

  实际上,常浩南知道运8机翼结冰问题的症结所在。

  只不过他在这一世从未接触过运8相关的资料,直接拍胸脯打包票实在过于违和了……

  简单来说,就是安12/运8飞机的除冰系统设计不够合理。

  以结冰情况最严重的水平尾翼为例,其只有一套分布在整个平尾表面、雨露均沾的电加热除冰系统,而且这套系统还只有一档最高电流模式可用。

  在苏联那边,考虑到北极圈附近的气候条件,这个设计还是勉强可用的,反正温度够低,大电流就大电流了。

  即便如此,安10/安12的飞行安全记录也相当糟糕。

  而到了温度相对较高的华夏,如果在还没结冰的情况下长时间开启加热系统,就会导致绝缘胶层急剧升温碳化,进一步产生短路并烧穿平尾蒙皮

  所以飞行员必须在确认平尾有结冰风险,甚至已经开始结冰的时候,再把电加热装置打开。

  就算这样也会面临风险。

  因为机翼不同部位的结冰厚度是不一样的,而除冰装置的加热功率却是平均的。

  很可能出现有些地方的冰还没除掉,有些地方的绝缘胶层已经开始损坏的情况。

  当然,也有猛人可以凭借经验,通过多次短时间打开加温装置提前预防结冰,但这显然不应该作为对一般飞行员的要求。

  至于飞机主翼,如之前杜义山所说,由于使用了效率更高的气热防冰系统,所以在防冰能力方面确实无需担心。

  但也绝对不是没有问题。

  气热除冰需要抽取发动机燃烧室内的高温高压燃气作为热源,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导致飞机的动力受到影响。

  所以应该在满足除冰能力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所使用的燃气总量,保持发动机的性能。

  然而运8这套系统的设计同样突出一个大力出奇迹的思想——

  要知道,飞机在起飞、降落、低空低速飞行这些过程中最有可能遭遇机翼结冰。

  同样也需要发动机输出足够的功率,或者准备输出足够的功率。

  在这个时候你一次抽走10%的高温高压燃气去除冰,动力怎么保证?

  况且低空低速飞行的环境本来就复杂,再人为增加一个吹拂机翼表面的高速气流,只会进一步增加不稳定性。

  这一切,都让运8本就糟糕的低速性能愈发雪上加霜。

  “对了,梁总师。”

  走出机棚之后,常浩南突然叫住了前面的梁绍修:

  “最好能有一个气象学方面的专家来协助我们,这样效率会高得多。”

  感谢兄弟们的支持,明天上畅销精选,加更!

  (本章完)

  </div>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最新章节,学霸的军工科研系统 三七书屋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