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第一百七十九章 新行政区划(3/3)

小说: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时间:2024-01-16 08:42:32
  

  与黑水相比,未来的满蒙、登莱、宁绍就只能是后娘养的了,仅有的工业生产设施大概就是一些船舶修理作坊、轻炮修理作坊、火车修理工坊了,实在上不了台面。除此之外,就只有一些政府或私人投资的食品加工、纺织、制茶之类的轻工业企业,与黑水那机器轰鸣、烟囱林立的生产工厂完全是两种风格的,让人看了就心里气闷,这执委会诸公对登莱和宁绍数百万百姓何其之苛也!

  刘建国也是要回本土“入常”的人了,对本土的这种互相制衡的策略心领神会,虽然觉得有些对不住登莱与宁绍这两个人口、经济都非常不错的殖民地,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你人口和经济已经这么发达了,再给你工业设施,那还不得上天啊?因此,必要的行政划分及技术、资金方面的限制还是要有的,特别是在本土这会对移民已不是特别渴求的情况下,确实可以放手折腾一下远东的这些个藩镇了。

  刘建国懂这些,廖得功、刘厚非等人也不是傻子,自然也明白其中的道道。尤其是在登莱和辽东工作多年的廖得功,对这片土地的感情还是比较深厚的,因此这会格外为登莱感到遗憾,心里琢磨着未来自己走马上任后,只能从别的地方找补了,即尽量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入到工商业之中,哪怕从轻工业做起,一点一点夯实登莱的工业底子。

  他相信,从轻工业方面来积累资金,然后再想办法花钱从本土进口技术、聘请人员——哪怕是过时的技术,聘请的是三流的技术人员,也比没有要好——一步步提高登莱的工业技术水平。他认为这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也是符合人口较多的登莱的比较优势的,不一定就比黑水管委会辖下的那些依靠本土援助的指令型、计划型生产企业要差了。

  如果所料不错的话,刘厚非应该也是同样的想法。宁绍地区的情况,廖某人多多少少还是了解一些的,这个依靠与荷兰东印度公司进行贸易而发达起来的藩镇,早就已经渡过了资本的原始积累阶段,赚了钱的商人们在政府的引导下,不断更新技术,依托当地资源,设立了不少制茶厂、缫丝厂、纺织厂等企业,发展十分迅猛,机械化程度相当不低。

  在半个绍兴府被东岸人夺取后,这些资本又很快涌了过去,在当地进行投资,发展特色产业,估计够他们折腾一阵。但未来这半个绍兴府也被他们消化吸收后,届时他们要么向外扩张,寻找新的原材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市场,要么向生产链、技术链的上游发展,这都是可以预见的事情。本土对登莱和宁绍的限制,其实也就能限制一时罢了,至多三十年后,这些桎梏旧会被打破,届时本土又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呢?

  登莱现在有新军、有本地培养的干部、有腰包鼓鼓的商人,他们的利益,真的就能够肆无忌惮地牺牲和漠视吗?廖得功也是读过很多书的,他非常清楚当年英国人颁布《航海条例》,损害了北美殖民地的利益之后,当地的精英阶层是如何反对乃至反抗的?与法国人和荷兰人猖獗的走私贸易就始于那个时候,本土的手工制造业也肇发于那段时期,须知脑袋是由屁股决定的,在实打实的利益面前,没人给你讲什么情怀、奉献和牺牲,登莱和宁绍,几十年后迟早也会走到这一步的。

  “不过谁又能建立一套万世不易的制度呢?可能吗?”廖得功心里暗暗叹息。高明的政治家,能制定管用几十年的政策,就非常厉害了,那几乎就已经是1-2代人了。再长的话,那是子孙后代的事情,管得了那么多吗?登莱有登莱的造化,宁绍有宁绍的运气,这些事情都轮不到他廖得功来操心。今后他把自己的这些想法和感悟,整理成文上交给诸位国家领导人审阅、讨论,就已经对得起所有人了,还想怎样?登莱、宁绍甚至中国大陆,与东岸之间好歹也是有着香火情分的,语言、文字和许多习俗更是相通,他们未来发展了,总比欧陆国家发展了要强吧?太平洋那么大,几个国家还是容纳得起的!

  刘建国、廖得功、刘厚非等人随后又聊了一些有关日本、朝鲜及荷兰东印度公司的贸易事情,谈了谈登莱、宁绍两地的财政合作问题(宁绍地区每年需向山东补助一部分钱粮),最后又一起吃了顿晚饭,才最终散去,各忙各自的事去了。

  w。4m.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最新章节,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三七书屋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