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第三百十四章 穷则变(二)(3/3)

小说: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作者:孤独麦客 更新时间:2024-01-16 08:42:32
  

  “对了,这里有了庸吏、劣吏名单,可有良吏、能吏名册?”想了一会后,冯瑜又满含期待地向胡庸问道。朝廷要求天下各省裁汰庸吏的同时,也要荐举贤能,冯瑜对朝廷忠心耿耿,这些自然也是要照办的,故有此问。

  “自然的是有的。”胡庸一笑,从怀中又拿出一份名单,说道:“此乃属下明察暗访半年所得。有操守廉洁、政事勤明的廉吏,有未雨绸缪、设法储货、苦心转运的能吏,还有使官库不亏、民力不困的良材。海州虽小,但人才亦是有一些的,还望东家明察。”

  冯瑜又笑眯眯地将这份名单收入了囊中。自家这个老友确实让人省心,不声不响就干了这么多事情。现在朝廷对整顿吏治、发展贸易还是很上心的(毕竟压力不小),天下各省督抚都在忙这些事情,钦差大臣更是满省乱窜,这个时候谁办得早、办得漂亮,谁就能更快地得到上头的赏识,进而简在帝心,日后飞黄腾达自不在话下。

  随后冯瑜和胡庸又谈了一些有关破除陋规的事情,这同样是朝廷督办的三件大事之一,不得轻忽。而说到这个破除陋规,其实同样是在研究东岸政府的运作之后痛下决心的,当然资金方面的压力同样是重要因素之一。

  以海州某盐场衙门为例,这次上头要求裁减衙门公费五千两,桌饭银三千两,以及一些所谓的查库门包等陋习说出来可能不信,朝廷官员下去清点各库,还得给管库官吏门包,让人很是无语。再者,各州县官吏对同侪及上官的馈礼,如过节过寿的季规、到任礼程仪等等,可都是从官库中支取的,全国上下加起来可不是什么小数目,足以养一支军队很久了,因此这次也被一并废除,以减小开支。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我大清”现在的财政确实有些紧了,以至于不得不在开源(加税、海贸)的同时,也在想尽一切办法节流。这噶尔丹给满清朝廷脆弱的财政,那是来了重重一击啊,再不想办法的话,怕不是要开始用粮食布帛发饷了,那样朝廷的颜面何存?他们可依稀听说,顺国地盘不大,人口不多,军队却养了二十万以上,朝廷饷银不足,不得不发钞解决。可民间百姓对这种纸钞信心不足,偏偏又不敢拒收,只能被迫咽下苦果,这事一时在北边引为笑谈。

  当年冯瑜在京里当言官时,也就此高谈阔论过一番,认为这是顺逆朝廷丧心病狂、残民以逞的最直接证据。湘、赣、蜀地百姓被剥削压榨得不成人形,日后“我大清”王师南下伐顺的时候,他们怕不是要开城迎降!

  当然冯瑜现在不是言官了。经历了大半年的地方官生涯后,他对经济和财政的认识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觉得钱粮确实是一个国家的死生大事。顺逆穷兵黩武,乱发纸钞,固然没有王者气象,但“我大清”花钱也是如流水一般,特别是在大漠战事骤起之后,若不再好好想想办法,尽全力增加朝廷财政收入的话,难道也要学人家发钞掠民吗?冯瑜自认“我大清”是正统,不是顺逆那等造反泥腿子政权可比,断断不能这样了。

  因此,裁汰庸吏、荐举良材、破除陋规这三大举措,他是发自内心地拥护的,也发自内心地认为是朝廷长治久安的必由之路。虽然他的很多同僚们也许不喜欢,因为这很显然动了他们的利益,但形势艰难,大家本就应该同舟共济,这个时候就不要多多计较了,一切以国事为重。

  本章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最新章节,穿越1630之崛起南美 三七书屋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