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医生,没必要太正常 第二十六章:这……这不合理!(1/2)

小说:做医生,没必要太正常 作者:手握寸关尺 更新时间:2024-01-12 00:40:25
  解剖实训课。

  陈恭早早的就来到了实训教室内。

  只是,他并没有和大家一样,聚在一起凑热闹,而是静静地观摩这些骨头和标本。

  在解剖学知识到达lv2之后,陈恭的人体解剖也达到了职业级的水平。

  这个变化十分显著,首当其冲的就是眼界和思维。

  陈恭看待模型的时候,已经不再是单纯的观察组织,而是已经开始思考:如果这个器官发生了疾病,该如何手术治疗?这些血管和结构的功能性有哪些?

  系统化的知识,帮助他不断梳理各种看到的解剖结构。

  而且,突破的技能,让他清晰的意识到了一点:

  “解剖学是人类外科的基石。”

  这句话绝不是无稽之谈!

  若是没有解剖学的深入发展,对于每一个组织、每一根血管、每一处肌肉筋膜、甚至只是一根神经作用和功能的详细分析,任何手术都将会是空中楼阁一样的存在!

  想要外科手术顺利而又完美的完成,必须要有解剖学理论上的支持。

  因为任何一个外科手术的发展,都是源自于解剖学的理论支持和基础。

  而即便是目前,很多外科手术的都在遇到一个个的瓶颈和桎梏。

  肝胆外科禁区、神经外科的海沟、颅脑的禁区……等等……

  这些禁区就如同一个个神秘的区域一样,等待着解剖学的发展和探索,然后才能一步步的攻克!

  甚至即便是最为普通的胆囊手术,稍加不慎,都会带来严重的后遗症。

  这几年,十分火爆的腔镜手术,更是需要解剖学的精准定位。

  几乎可以确定的认为,解剖学是外科手术的前提和上游,甚至是源头理论。

  解剖学的发展,可以极大程度上推动外科手术的发展。

  说句不好听的话,学术圈子里有一条鄙视链。

  搞局解的,瞧不上搞系统解剖的,搞系解的,瞧不上搞外科的。

  至于外科领域的鄙视链,更是细致到了极致,“掏粪工人”依然占据低端,但是却坚持不服气地提出了脑肠轴的想法,对站在外科鄙视链顶端的神经外科医生表示质疑,从此形成了一个鄙视链闭环。

  在国际医疗圈子里,解剖学教授,基本上都是外科大拿,但是……国内却明显的分开了。

  这条路子,似乎走歪了。

  重术轻道是国内外科领域的一个弊端。

  外科主任不屑搞解剖,认为拉低了档次。

  但是,在国际很多学术圈子里,把搞外科的称之为干粗活的匠师。

  既有称赞,又有贬低。

  文人相轻的优良传统,是不分国界的,发挥得淋漓尽致。

  而这个时候,陈恭拿着一条“三十二节鞭”,也就是一条完整的脊柱观察椎体模型。

  一旁的众人却在小声讨论。

  “你们看,这个骷髅的股骨不在了!”

  “秦老师不是说拿去比对了吗?”

  “哦,也是……对了,你们觉得,陈恭说的对吗?”

  “陈恭?太狂了吧,哪有学生这么顶撞老师的,再说了,人家秦老师可是骨科大拿!”

  “还能咋,逞能呗?显着他了……

  这个人啊,能力越大,脾气越小,也就人家秦教授不和他一般见识,看过几本书,就关公门前耍大刀,自不量力。”

  “的确,陈恭是有点能力,但是……这个社会,情商比智商重要。”

  “人家秦主任是什么水平?海龟博士,附属医院骨科主任,省内脊柱外科带头人。”

  “目前在山河医科大建立的两个成果性研究取得了国内多个奖项,还建立了两个实验中心。

  一个是关节腔内组织模型和计算机断层分析中心。

  一个是国家级脊柱椎弓根三维形态计量研究中心。

  秦主任直接推动了山河医科大第一附属医院骨科的发展。”

  ……

  陈恭听着这些话,并不在意。

  甚至多少有些心动,刚才他这一番观察,已经让解剖学的进度条逐渐增加。

  越是精密的解剖学模型,这个进度条上升的越快。

  若是可以增加更多的动手机会,或许……这一步会更快。

  而秦学海的几个实验中心,亦或是实验组,对于他的吸引力都很大。

  不过,陈恭能听得惯,却不代表他的舍友能接受得了。

  一旁的寿伟翔原本也学着陈恭在观察标本,听见那几人的话以后,顿时嗤笑一声:
为更好的阅读体验,本站章节内容基于百度转码进行转码展示,如有问题请您到源站阅读, 转码声明
三七书屋邀请您进入最专业的小说搜索网站阅读做医生,没必要太正常,做医生,没必要太正常最新章节,做医生,没必要太正常 三七书屋
可以使用回车、←→快捷键阅读
开启瀑布流阅读